欢迎访问临沂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调查研究 >> 正文

漫谈“预期心理效应”及其应用

2013-03-27


    在漫长的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孩子为什么会出现对父母的不相信,甚至排斥、逆反,……。这种现象的出现,除了青春期的心理因素之外,更重要的还有心理学上的“预期心理效应”的影响。
    心理学家廷克波在1928年做了很多有趣的实验:实验者当着猴子的面,把它们喜欢吃的香蕉,放入两个带盖子的容器中的一个,然后用挡板挡住猴子的视线,让猴子在两个容器中进行选择。结果猴子总是能够选择那个有香蕉的容器,取出香蕉大口吃起来。第二次,实验者在猴子面前放入香蕉,又在挡板后把香蕉取出来,放上猴子最不爱吃的莴苣叶子,再让猴子进行选择。猴子从容器中取出莴苣叶子后,显出惊讶的表情,拒吃莴苣叶子,并四处寻找香蕉。在寻找失败后,它沮丧地冲实验者大发脾气。
    “猴子的沮丧”,其实揭示了动物和人类共有的一个行为特质:即行为本身不是受他的行为的直接结果影响。而是受他所预期行为将会带来什么结果的支配。实验也告诉我们:人类的行为也不是受他的行为的直接结果影响,同样是受他的预期行为将会带来什么样结果的支配。就像某次考试,一个学生期望考75分,结果考了90分,必然欢呼雀跃,反之,则垂头丧气。它也说明,给学生一个良好的预期,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具有相当的重要性。作为一个教师,首要的基本功,就是学会如何激励学生。
    人类的预期是人基于过去的经验总结,它不但影响着人下一步的行动方向,而且也决定着人未来的行为模式。那么人的预期心理效应到底可以产生哪些影响呢?
    其一,在现实生活和实践中,如果人们的预期与实际的发生相符和,就会加强人们原有的行为倾向,强化人们想做或者持续地去做一件事情的动力。
    其二,如果人们的预期与实际的发生不相符,就会促使人们改变原有的行为倾向或松动原先惯有的行为模式,弱化人们想做或者持续的去做一件事情的动力。
例如:由于预期效应,父母和孩子约定的事情如果没有实现,就会降低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可信度,从而降低今后父母和孩子约定的效力。相反,如果父母说话算话,说到做到,孩子就会重视父母说的每一句话,并形成一种长期而和谐的信任关系。所以说,让孩子相信父母并不容易,为此,父母必须言而有信,信必果,言必行。
    在家庭教育中,了解“预期心理效应”,对家长教育孩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比如:在家庭教育中经常使用的奖赏和惩罚来说,不论是奖还是罚,家长都要说话算话,照事先约定的不折不扣地执行。如果不能按照事先约定进行,就会因为没有达到对方的心理预期,而降低孩子对今后与家长约定的信任。
很多家长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与孩子约定好了,在某个时间开始干某件事,可是到了约定的时间,孩子总是提出延长时间的要求。遇到这种情况,好多家长通常会答应孩子,因为他们觉得孩子正在投入地干一件事情,很享受这个过程,一下子让他停止,会让孩子很不开心。适当地给他一点时间,让孩子有个心理适应期是可以的,但是,不要忘记了你与孩子的约定,那是更重要的。怎么做到两者兼顾呢?有一种做法可以尝试一下:接纳孩子的情绪,但同时又要告诉孩子时间已到了,如果此时家长的态度是温和的,语气是坚定的,孩子的心理感受完全被顾及到了,孩子会觉得妈妈是那么理解我。如果孩子依然纠缠,家长依然用平和而坚定的语气跟孩子说话,让孩子知道时间已经到了,之前的约定必须执行。
    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和履行约定必须执行的原则,家长必须以身作则,说做始终如一,不能出尔反尔。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养成守时间、守信诺的良好习惯。孩子 看电视没有节制,是家长教育不当造成的。
    “预期心理效应”告诉我们:只有当期望结果与行为结果一致时,人才是高兴的、愉快的,从而产生新的期望,在新的期望结果的支配下,产生新的期望行动。如果没有期望,也就没有行动。所以,孩子不愿意干的事情,不要强迫孩子去干,干也干不好,因为孩子没有兴趣。在孩子学习上,家长不应强迫孩子去学,而是想方设法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孩子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学习才是自觉主动的。
    有一次,我在美国和孙子下棋,下完了国际象棋,我说:“咱再下一次中国的跳棋好吗?”他说:“不行!”我问:“为什么?”他说:“我和爸爸下跳棋,我光输,所以,我没兴趣。我和爸爸下国际象棋,我能胜过爸爸,所以只喜欢下国际象棋,不想下跳棋。”以后,我和孙子下跳棋的时候,有意识的让他胜,于是他对下跳棋有了兴趣,也喜欢下跳棋了。
    由此,让我感悟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的事情,孩子愿意做,而不需要大人强迫和督促。兴趣不是天生的,是逐步培养起来的。要想让孩子对某件事情做起来有兴趣,就是让孩子在干这件事情的时候,开始的难度不要太大,能让孩子有能力顺利完成,有了成就感和愉快感,再让孩子去做,他就很愿意做了。如果开始就有难度,孩子屡做屡不成功,他就失去了兴趣,从此,不再愿意去干了。
    要让孩子做某件事情,家长首先向孩子讲明做这件事情的意义价值,然后诱导孩子产生期望,在期望结果的支配下,去具体做。在具体做的过程中,家长予以指导,帮助孩子获得成功,实现期望结果与直接实际结果的一致,孩子感到愉快,有成就感,以后孩子就会尝试过去没有做的事情。开始觉得难,实际做起来,没有想像得那么难。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养成了敢想、敢做不怕困难,积极进取、努力向上的精神,在学习上也就不怕困难了。
    班主任、教师要做后进生的转化工作,首先让学生恢复自信,唤醒他有改变自我状态的期望。自我状态,决定人的行为倾向。只有学生意识到:“他不笨,他有潜力,他能进步”。产生了想改变自我状态的行为期望,才会变得好起来。当他用一分功,见一分效时,就有了成就感,愉快感,就会进一步增强自信心,产生新的行为期望,在新的期望结果驱使下,产生新的学习行为,新的学习行为,带来新的行为结果。如此,良性循环下去,学习不断进步,后进生就会变为先进。事实上,有许多后进生进步速度超过出想象。所谓“罗森塔尔效率”,就是抓期望心理,让期望心理结果,去支配自己的学习行动,产生新的行为结果,使后进变先进的。
    综上所述,“预期心理效应”,是家庭教育的法宝,也是老师教育学生的有力武器。
 
                             薛奎喜  (原临沂三中副校长)

上一条:自学自考是最佳学习方法   下一条:“立志·做人”是家庭教育的根本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