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临沂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调查研究 >> 正文

沂南县依汶中学留守儿童调研报告

2011-06-01


    留守儿童是指农村流动人口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具体是指与父母双方或一方分离并留守在农村的少年儿童。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农村富余劳动力特别是青壮年不断地向非农产业和城镇大量转移,一大批未成年的孩子被留在家里成为留守儿童,且这个群体的人数正在不断扩大。留守儿童普遍存在日常生活质量下降,家务负担加重;学业隐忧增多;性格孤僻、自闭、自卑者多,有的甚至违法犯罪;安全隐忧增加,伤亡事故时有发生等问题。
    针对这一现状,为深入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教育和身心发展情况,依汶中学于年初召开了领导班子成员会、班主任会、学生会等会议进行专题部署,开展调研工作。据调研依汶中学学生总数:780;其中留守儿童:185人;留守儿童中男生:87人;留守儿童中女生:98人;父母双方均不在家的达到:50人;由祖辈监护的达到145人(包括父母一方监护),委托监护的6人;父亲在外务工的169人,亡故的3人;母亲在外务工的54人,亡故的3人;家庭经济相对富裕的达到35人,家庭经济一般的129人,相对贫困的21人: 品行表现优良的141人,一般的43人,较差的1人;心理状况正常的185人;学业状况优良的89人,一般的73人,较差的23人;学习态度良好的137人,一般的39人,差的9人;身体状况良好的156人,一般的10人,差的1人 。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留守儿童学习情况普遍较差。
    一方面,由于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代理监护人不是年龄大,身体差,就是文化程度很低,在学习上无法给孩子有效的帮助和辅导;同时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另一方面,打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过低。这些都造成孩子对学习缺乏热情,自觉性不强,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应付了事,成绩较差。据多数老师反映,留守的儿童学生最容易发生成绩下滑事情,而当家长从外面回来后,学生的成绩慢慢的就会有起色,可见亲情在学习中的重要地位。
    2、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
    部分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生活习惯不良,具体表现:不讲卫生、不换衣服、挑食挑穿、乱花钱;有的留守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在家里不听代养人教导,顶撞祖辈、我行我素,在学校不遵守规章制度,不服管理,说谎骗人,小偷小摸,抽烟、喝酒、打架、骂人……成为了“问题儿童”。
    3、缺乏父母情感教育。
    由于父母关爱的缺乏,漫漫留守岁月使一部分留守儿童的亲情观念日渐淡薄。一些学者认为,农村留守儿童是一群“情感饥饿”的孩子。情感的缺失会使他们在人格发展上出现很大的扭曲和变形。例如,这些孩子由于“情感饥饿”很容易对父母产生怨恨,成年后会滋生怨恨社会甚至报复社会的不良心态。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关爱和沟通的环节,留守儿童容易产生心理障碍。九年级一班学生王宁就是这个样子,他父亲在山西打工,几年不回来,家里他母亲领着3岁的妹妹和他一起生活,他父亲又不往家里寄生活费,有一段时间他学习滑坡严重,老师找他座谈,态度恶劣,产生了报复心理,最后经过多方努力,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思想慢慢发生了转变,现在已经渐渐步入正道。
    4、监护管理不够强。
    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不管是祖辈还是亲朋好友,在他们眼里,认为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不能对他们要求太严格。只要孩子能有饭吃,身体健康不生病,安全不出事就尽到了责任。甚至部分监护人,因为忙于农活,对留守儿童的生活也照料不周。隔代的祖辈对孩子过于溺爱,物质上尽量满足孩子的需求。特别是老人们的自理能力有待于提高,对于孩子的照顾,难免会产生时间、精力上的不足。
    二、产生的主要原因
    1、家庭教育观念淡薄。
    从家庭认识来看,在增加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到城市里务工谋生。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也希望给下一代成长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但在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教育之间产生冲突时,他们往往选择前者。这其中,虽有生活压力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教育意识的原因。绝大多数农民没有意识到教育是最大的投资,对孩子的教育忽视,对孩子的心理关注更为贫乏。认为把钱寄回家,孩子有吃有穿有玩就行了。事实上成为孩子学习、身心发展的旁观者。祖辈隔代抚养大多偏于溺爱,以生活照顾为主,且知识、能力上也承担不了对孩子的品德培养、学习辅导的任务,使家庭道德教育处于真空状态。  
    2、学校教育力不从心。
    外出务工人员将子女的教育寄望于学校教育,而学校教育由于学生多,教学任务重,心有余力不足。老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与家长的沟通难以实现,很难为留守儿童提供个性化、针对性的教育,在学习上、生活上难以给留守儿童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对那些有问题的留守儿童难以管理。甚至有些班主任对班里的留守儿童情况还不是很了解,这就更谈不上专门教育的问题了。 
    3、缺少一个大的舆论氛围。
    社会上的各方力量,对留守儿童现象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特别是用工企业,对打工的农民要求颇为苛刻,节假日没有留出足够的时间让他们探家,看望孩子。 留给打工者的闲暇时间过少。
    三、对留守儿童教育的意见建议
    1、加强家庭教育指导。
    父母及祖辈要转变观念,重视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不能只为“票子”,丢了“孩子”,孩子的前途远比金钱重要。外出务工父母要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多渠道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掌握正确的家教观。要多与孩子联系,进行沟通和交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因为父母的安全感和亲情的温暖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除了每周要打亲情电话以外,还要求在外打工的家长们要定期或不定期的回来探望孩子,不要只顾挣钱,忘了孩子在家的表现。
    2、加强学校教育与管理。
    ①深入调查研究,做到“三知、三多”的校内关爱制度。
    “三知”就是要清楚地知道每个“留守儿童”的情况,清楚地知道“留守儿童”代管人的情况,清楚地知道“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的去向和电话号码。
    “三多”就是要求班主任多与“留守儿童”谈心交心,掌握他们的学习、思想、生活状况;多组织充满人情味的集体活动,每到学生生日那天我都会由衷地送上自己的祝福,有时是一句温馨的话语,有时是一张小小的贺卡来表达对他们的关爱;多到“留守儿童”家中进行家访,指导代管人教育管理孩子,帮助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②建立家校电话联系制度
    第一 “亲情电话”。
    让父母每周和子女通一次电话,询问子女学习、生活和思想状况,与之进行经常性的情感交流,多给子女以热情的鼓励和关怀,使孩子能够感受到父母的关爱。
    第二“师长电话”。
    在外打工家长每两周给我打一次电话,交流学生在校的表现,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褚文会同学的家长在安徽,他不顾惜自己的话费,经常一打就是半个多小时,足见对孩子的关心程度。我平时工作忙,因此也不吝惜自己的电话费,总是按时的联系家长,让他们切实的感受到老师对孩子无微不至的爱。
    第三是“代理监护电话”。
    留守儿童的“代管家长”除了因有重大事情和老师及家长联系外,每两周要和其家长通一次电话,及时通报有关情况,这一点在我们农村学校落实的不够好,有时就和亲情电话捆绑在一起了。
    ③针对留守学生特点,强化行为规范的养成训练。在教学中加强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他们学会自我管理、自我保护、自我生活、自我心理调适;
    ④进行感恩及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留守儿童缺少家庭温暖而产生的孤独、封闭、自卑、冷漠等心理问题,开展了心理健康及感恩教育,弥补其心理缺失,缝合其亲情裂痕。开展以“书信寄真情,感恩身边人”为主题的征文活动,动员留守儿童写一封信,感谢身边关爱自己健康成长的亲人、老师、同学、邻居,表达自己的感恩情怀。利用家长在家的时间,给爸爸(妈妈)洗一次脚,体会家长的艰辛,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消除留守儿童对家长的敌意,使他们愉快生活,安心学习。
    ⑤建立留守儿童跟踪管理档案。
    学校对留守儿童登记备案,分类区别对待,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记录留守儿童日常表现,注意观察留守儿童的生活和思想动态,及时与留守儿童家长进行沟通。完善留守儿童家访制度,保存留守儿童家长的联系方式,并把家访作为一项制度列入学习管理规范。
    3、要进一步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格局。
    由于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性的社会问题,需要各级有关职能部门和社会各界统一认识,积极配合,协同努力,进一步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要加快本地经济的发展,提供就业岗位,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家门口工作。改善小城镇的投资环境,加强农村吸引外资力度,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尽量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提高留守儿童的生活质量。
     爱,似那涓涓细流,来自四面,流向八方。流淌在心中,融化冰雪,照亮心灵。流水无痕,教育无痕,爱无痕,却刻骨铭心,意味深远。要让孩子们互相学习,相互促进,相互沟通,互助友爱,让广大留守儿童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消除心理上的缺陷和障碍,健康快乐地成长。

上一条: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 扎实推进“三项活动”开展   下一条:郯城县网吧监管工作调研报告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