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任之,是一位92岁高龄的耄耋老人。前半生,他投身革命,为新中国的建立和发展鞠躬尽瘁;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以后,奋斗不止,为老区的发展,为下一代的健康成长不懈努力。十几年前,他成立了银杏协会,开始了自己育树的生涯,带领百姓走上致富路;几年前,他选择了关心下一代事业,出任临沂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顾问,积极参与希望工程捐助工作,用实际行动为那些贫困孩子带来希望。从革命硝烟中走来,在祖国的建设事业中奉献青春,为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发挥余热,王老作为一位老革命前辈,为祖国的未来不懈的努力着、奋斗者……
前半生从革命硝烟中走来
1918年3月,王任之出生在一个贫苦家庭,幼年,王任之随父亲逃难到东北,饱受旧社会富人压迫穷人的痛苦,在大连,他亲眼目睹了日本人压迫中国人的暴行。就在此时,一颗革命的种子正在王任之心里生根发芽。
1932年12月初,年仅14岁的王任之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出任板泉党支部书记。1933年春,临郯县委派交通员送去革命标语、传单和“告鲁南同胞书”等,板泉党支部的党员积极完成了张贴任务,对临郯县委举行的苍山暴动起了积极作用。苍山暴动失败后,临郯县委遭破坏,板泉支部与上级党组织失掉了联系,王任之仍坚持党的活动,带领大家集资,组织读书会,积极开展抗日募捐活动,组织学生罢课、请愿,积极发展党员,到1937年6月底,板泉党支部的党员发展到33名。
1938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王任之奔赴延安学习,结业后被留在抗大一分校任区队长。之后,王任之在板泉渊子崖建立了党支部,为“渊子崖战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在三义口办了三期抗日救亡青训班。1942年秋天,为了巩固双减成果,王任之从抗大被调出,任大店区区委书记,继续开辟大店的工作,并将大店区从三角斗争的边缘区变成了党统治下的抗日根据地。
在解放战争时期和建国后,王任之先后任苍马县工商局监委,渤海区杨忠县各救会主任,和惠济县、博兴县、广饶县县委书记。1957年调任山东省委历城基点县县委书记,1962年调任惠民地委副书记,1974年任临沂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
离休后带领群众走上致富路
“党给的职务到了年龄,应该退下来,让年青人接班,但是共产党员不能退休,因为共产党员要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应当继续为人民服务,尽量为人民办点实事。”前半生的戎马生涯让王任之成为一个闲不住的人,1984年离休后,王任之积极组织了沂蒙银杏协会,并出任会长。他把个人的部分工资无私奉献给协会,供贫困群众购买银杏种子,带领老百姓早日实现致富。
“做这些没什么,看着老百姓能从种植银杏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我就比什么都高兴。”回想当初创立银杏协会的初衷,老人现在仍记忆犹新。而正是这项老人为之奋斗,却不愿过多提起的事业,为群众的脱贫致富插上了翅膀,据不完全统计,仅卖银杏叶一项,贫困群众就受益5000余万元。
“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在旧社会,我们要带领大家革命,实现中国的民族解放,到了新时期,我们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要带领大家脱贫致富,让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王任之老人的话掷地有声。
耄耋之年为贫困孩子播撒“希望”
在他的带领下,很多群众走上了富裕的道路。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将目光投向了那些因为家庭贫困而上不起学的孩子们。
2006年,在《沂蒙晚报》上,王任之老人看到了希望工程圆梦行动的消息,看着那些因为家境贫寒而被大学拒之门外的孩子,王任之坐不住了,“十年育树,百年育人。我要用自己的能力帮助他们,不能让他们‘掉队’。”
第二天,王任之就来到市希望工程办公室,向工作人员咨询了希望工程开展的情况并询问了部分孩子的家庭住址等详细情况。过了一天,王任之找来车辆,不顾自己88岁的高龄亲自到费县、平邑,去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当看到这些学生贫困的家庭,听到他们自强不息的求学之路,王任之被深深地震撼了。回来后,他与银杏协会几个副会长议定,每年从银杏协会经费中拿出部分经费扶持贫困大学生入学,积极参与希望工程。同时,他还自己出钱让孩子们“圆大学梦”,给他们以“希望”。
“对很多寒门学子来说,上大学是他们改变命运的惟一机会,让孩子们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才是我的最大愿望。”从2006年至今,王任之已经拿出近13万元用于资助寒门学子,30多名学生在他的资助下踏进了北大、清华等名校的校门。
“你们要做对社会有用的人,要积极入党……”除了给孩子们物质上的帮助,王任之给孩子们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引导,每年大学开学之前,他都会和孩子们见上一面,用自己近一个世纪的人生阅历,给他们指出前进的方向。而如今,王任之最高兴的事,莫过于在家中接到捐助孩子的电话,每当此时,他总会觉得自己的“育人”之路是幸福的。
2010年元月,山东省希望工程20年表彰大会上,王任之被授予山东省希望工程20年杰出公益人物,手捧着团省委、山东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授予的荣誉证书,王任之觉得自己的“希望之路”刚刚开始……“今年我要资助20个学生”,老人坚定地说。这位耄耋老人的眼里充满着希望,也为老区的贫困孩子带来了希望,他用一生的实践,诠释了“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真谛。